2025年4月16日 中国工业报讯
随着生态环境部正式将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三大高碳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(以下简称“碳市场”),中国工业领域迎来碳约束制度化、市场化的历史性转折。这一政策不仅重塑行业生产经营逻辑,更将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金融工具突破转型瓶颈。
碳市场扩围:从“高碳依赖”到“低碳竞争”
根据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》,2024年作为三大行业首个管控年度,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。配额分配采用基准法结合历史强度法,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,2027年后逐步收紧,通过碳价信号驱动企业优化能源结构和低碳技术应用。以钢铁行业为例,宝钢已试点富氢碳循环技术,减排幅度达30%;水泥行业则通过熟料替代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。
行业专家指出,碳市场扩围将推动三大领域加速分化:
龙头企业:凭借技术储备与资金优势抢占低碳技术高地,如中国铝业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铝技术;
中小型企业:面临减排成本与产能淘汰双重压力,部分企业或转向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转移产能;
新兴市场:碳资产交易、碳金融衍生品等新业态加速崛起,预计2030年碳金融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元。
技术突围:三类路径与资金困局
上海交通大学邱慈观教授提出三大减排技术路径:
过渡路径(短期):通过能效提升(如钢铁行业余热回收)或燃料替代(水泥厂使用生物质燃料),实现30%以内减排;
近零路径(中期):重构生产工艺,如氢冶金替代焦炭炼钢、电解铝绿电占比提升至50%;
赋能路径(长期):依赖CCUS技术捕集工业过程碳排放,目前仅宝武集团等少数企业试点。
然而,技术升级面临巨额资金缺口。数据显示,中国实现碳中和需在2024-2060年间投入超268万亿元,但当前三大行业融资呈现结构性矛盾:
工具单一:80%融资依赖绿色债券和信贷,且集中于低减排量项目(如节能设备改造);
技术错配:转型债券资金被用于10%减排项目,远未达到30%的技术门槛;
近零技术融资真空:仅有宝武绿碳基金投资废钢循环等零星案例,CCUS项目融资占比不足1%。
绿色金融破局:政策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三重协同
为破解资金困局,政策端与企业端正形成合力:
政策创新:生态环境部计划推出碳配额质押融资工具,并探索碳收益权抵质押模式,盘活企业存量碳资产;
企业转型规划:海螺水泥、云铝股份等头部企业已制定2025-2035年近零排放路线图,涵盖氢能替代、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;
金融机构能力建设:工商银行等机构试点“碳风险评估模型”,将企业减排目标与融资利率挂钩,激励深度脱碳。
中国节能协会张军涛秘书长强调,需构建“碳市场+绿色金融”联动机制,例如通过碳价信号引导资金投向氢冶金、低熟料水泥等重大项目,实现减排与盈利双赢。
未来展望:从“被动履约”到“主动创效”
随着碳市场扩容,三大行业将经历从“成本中心”到“价值引擎”的转变。以钢铁为例,若全国电炉炼钢比例从10%提升至30%,可减少碳排放2亿吨/年,同时催生千亿级智能电网设备市场。
“碳约束不是终点,而是工业品行业重构全球竞争力的起点。”邱慈观表示,未来十年将是技术路径与金融工具创新的黄金窗口期,谁率先打通减排与盈利的闭环,谁就能在碳中和时代占据制高点。
产品采购,认准德普瑞!
总机:0755-27219112
邮箱:sales@deppre.com